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田灣混凝土廠及缷泥區




新混凝土廠外觀設計圖

田灣混凝土廠自 1984 年設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是港島區唯一混凝土廠。過去田灣混凝土廠是供應港島區混凝土的主要來源,每日產量約佔港島使用量 80%。雖然混凝土廠於 2009年4月1日合約期滿終止運作,但政府卻在2008年提議再招標續約,因2010年至2015年,港島有多項大型基建工程進行,包括地鐵港島西線及南線、淨化海港計劃、港島西雨水隧道、海洋公園發展等,這些工程項目對混凝土有著急切及巨大的需求。








同一時間,政府更提議在華貴邨和嘉隆苑對出奇力灣建造一個臨時卸泥區,以處理南港島綫隧道挖掘出來的泥頭,用躉船運往屯門或將軍澳填料庫。混凝土廠和卸泥區一連兩個厭惡性設施,引起區內居民強烈反對。田灣海旁路是出入華貴邨和嘉隆苑唯一道路,有關安排會增加田灣海旁道每日500架次泥頭車來往,會造成區內交通壓力及環境污染。





                                     


華貴邨和嘉隆苑的情況和日出康城極為相似,2個屋苑都是向南背山面海的屋苑,對外亦只有一條道路(環保大道或田灣海旁路),周遭都充斥著厭汚性設施。田灣有混凝土廠、污水處理廠、煤氣鼓、工業區等。



臨時卸泥區經居民、區議員和立法區議員反對後終止計劃,但混凝土廠就成功續約,2011年中開始重新運作。新混凝土廠的緩解措施類似環保大道每日洗街數次、出廠前要清洗車身和車轆、混凝土廠更購買30輛歐盟四型或五型全新田螺車以減低空氣污染。除在混凝土廠內設有2個空氣監測站,更在華貴邨、嘉隆苑和對岸海怡半島設置空氣監測站(見上圖)。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上世紀的調景嶺

1907年 Rennie's Flour Mill  麪粉廠

調景嶺名字是源自照境灣,照鏡灣山即現時將軍澳華人墳場那座大山。水上蜑家人見風平浪靜波平如鏡就叫它做照鏡灣。照鏡灣英文Tiu Keng Wan,英文名字像是蜑家譯音。



1910年,遠方白色建築物為麪粉廠,近鏡頭村落估計是田下灣村


1905年,加拿大人Alfred Herbert Rennie在照鏡灣建造了麪粉廠,直接由加拿大運來材料,照鏡灣英名名就開始叫做Rennie's Mill。1908年好境不常,麪粉廠成本高和質素欠佳倒閉,Alfred Herbert Rennie 就在廠側跳海自盡,不過卻誤傳他吊頸自盡,之後華人就叫照境灣(Tiu Keng Wan)做吊頸灣,民間就開始誤會係吊頸自殺。政府後來把吊頸嶺這個不吉利名字改為調景嶺,廣東話直譯 Tiu Keng Leng。



         



         


1950年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黨,部份軍眷難民湧入香港,他們首先安置在港島摩星嶺公民村,半年後一群左派學生前往魔星嶺難民區,向老兵作出挑釁,最後變成流血事件,港府再把難民營搬遷到大嶼山的梅窩。後來因當地村民強烈反對,把這群老兵和家眷約 7800人遷往調景嶺


調景嶺位置十分偏僻,比摩星嶺和梅窩荒蕪很多。山上沒水沒電,連道路也沒有,對外交通工具只有往來筲箕灣的小型渡輪。待至1956年,寶琳路才建成才有一條陸路通往市區。


港府派糧2年就沒有再派,台灣和港九熱心人士加上教會,組成港救委會救濟工作,教會亦在村內建設多所學校如鳴遠中學、慕德中學等。1953年來自蘇格蘭的孫海倫宣教士及挪威的司務道宣教護士,創辦「將軍澳區醫援會」,並於調景嶺碼頭附近開辦「調景嶺基督教醫療中心」,即靈實醫院的前身。



1970年鳴遠中學

1970年調景嶺村




1973年



殖民地政府於1995年正式宣佈清拆調景嶺寮屋區,1996年4月至7日期間清柝,所有居民在政府賠償下,遷至其他地區,當中大部份遷住了厚德邨。










註:相片來自公共圖書館、wiki、 www.hk-place.com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策略性堆填區





註 : 東南堆填區關閉日期應是2014年

昔日攝氐只有500-600度的舊式焚化爐會釋出致癌二噁英,1989年,政府作出一項關鍵性的決定,宣布停用位於葵涌、堅尼地城和荔枝角的舊式焚化爐,而各區13小型堆填區亦相繼飽和。1995年後至今天,香港只是依靠3個位所謂策略性堆填區。




為什麼三個堆填區叫作"策略性"堆填區呢?  我想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要危機處理 - EWS (Exceptional Waste Situation) 又是什麼,EWS 說得白一點,就是當其中二個堆填區出現問題,舉例泥頭車司機罷工封鎖137入口(見2008年4月案例),或有居民封鎖堆填區入口,企圖阻礙其中一個甚至二個堆填區運作時,EWS 就是危機處理方法,說明只剩一個堆填區,都能夠2星期內維持全港垃圾的正常處理。











看完這些文件後,偑服英國鬼高瞻遠矚,97前巳想好危機處理,亦一早計劃跨灣大橋和西岸公路,分流將軍澳隧道和環保大道的車流量。另一方面,亦"欽敬"97後特區政府可以無視這份97前的環評報告,沒建好跨灣大橋和藍田隧道就把86區用地由工業地變為住宅地,漠視86區的交通和空氣問題。


你要把86區變成住宅地,就應該早早把大橋和公路一起建成,以減低柴油重型車對附近居民的滋擾,不解決問題,還把137區變成泥頭轉運站,把問題惡化不持止,還想令堆填區續命多10年,這個是什麼政府 ?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填料庫的母親 - "保護海港協會"?


相片來源: 地產小子 blog

  • 1994年,環保人士開始關注維港填海工程,並展開了不少保護維港運動。
  • 1995年保護海港協會成立,主席徐嘉慎,副主席陸恭蕙。
  • 1996年保護海港協會得到17萬市民簽名,陸恭蕙以私人草案形式,將《保護海港條例》提交立法局。
  • 1997年立法會大比數通過,逼使港督彭定康成立 《保護海港條例》 。
  • 1998年主權移交後,反對填海聲音有增無減,以保護海港協會為首多個環保團體,再成功逼使政府暫緩及檢討東南九龍及添馬艦對出填海工程。
  • 1999年,董建華施政報告中,承諾儘量減少填海。
  • 2001年,港島青洲134公頃填海計劃正式擱置。
  • 2003年,透過司法覆核,逼使「灣仔填海計劃第2期」、「中區填海計劃第3期」取消工程。同年,徐嘉慎收到2封恐嚇信辭任主席一職,陸恭蕙接任主席一職。
  • 2005年,政府在中環填海計劃上勝訴。同年,政府成立諮詢性的"共建維港委員會",聽取市民意見。
  • 2010年,保護海港協會指出,政府在填海工程,採取非常謹慎和過於消極的做法,以 至一些有迫切需要的小型填海工程亦被政府否決,協會收到不少投訴。林鄭月娥表示歡迎協會的建議。
  • 2011年,保護海港協會去信發展局,建議放寬維港小型填海作公眾用途,林鄭月娥開腔感謝曾與政府對簿公堂的協會和前主席徐嘉慎「釋出善意」
  • 2012年,陸恭蕙應梁振英之邀出任環保局副局長。




  • 1994年,將軍澳137區開始填海。
  • 2000年,竹篙灣迪士尼400公頃地盤急需大量填料作填海之用,政府在蒲台以西挖海砂,浪費金錢影響海洋生態。
  • 2001年,137區104公頃填海工程完工。
  • 2002年,政府更改137區土地用途,用作臨時暫存填料地方,限期為2002年至2007年
  • 2003年,政府更改屯門38區土地用途,用作暫存填料地方,限期為2003年至2008年
  • 2004年,中國國家海洋局與香港廖秀冬簽訂了"香港廢棄物跨區傾倒管理工作合作安排",為填料出口台山簽定合作協議。
  • 2005年,屯門38區填料庫躉船停泊處,由本來約300米伸延至400米,填料貯存高度由35米加至40米,貯存量與將軍澳相若。38區運作期再延期至2009年中。
  • 2007年,開始用躉船把填料運往170公哩外台山,香港需付$70/噸給台山市政府。
  • 2008年,將軍澳137區續期6年
  • 2009年,屯門38區續期6年
  • 2010年,10大基建動工,將會產生大量填料。
  • 2011年,137區開始建造6具填料運輸帶,完工後137區每日可處理50,000噸填料
  • 2012年,137區每日處理的填料量,由每日17,000噸升至30,000噸


1842年,香港開埠後第二年,便已進行非正式填海工程。當時,香港島、中環、皇后大道及雲咸街的興建造成大量泥頭(填料),為免搬運至其他地區存放,便直接把泥頭扔落維港,更可擴大陸地的發展面積。上世紀1997年前,香港仍用這種持之以恆的填海方法處理每日達幾萬噸填料,如果太多就棄置在堆填區扔掉,需要多些土地儲備又不夠填料填海,就乾脆移山填海一舉兩得。



2004年的《保護海港條例》除了保護維港,亦減少土地供應令樓價不斷上升,更催生了2個臨時了10年的怪物填料庫,把填料運上170公哩每日額外制造50公噸碳排放,最要命的是,每日來往環保道的泥頭車,不停運送填料的幾仟輛泥頭車有毒尾氣。


2012年,陸恭蕙出任環境局副局長,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的陸恭蕙,亦十分關注空氣污染問題,本人衷心希望她出任環境局副局長後,適度開放填海區域,適度使用填海解決填料問題,落實九龍東設置填料躉船轉運站,以水路運載填料出入填料庫,最重的是解決環保大道柴油尾氣問題。






相關網頁:

一篇關於徐嘉慎文章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失敗的諮詢會

8月19日北區社區會堂,一位名Bella 姐的女仕抱著嬰兒大罵政府官員的鏡頭。(相片來自互聯網) 


最近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諮詢會,千幾人擠入一個只能容立三百多人的房間,政府官員被村員罵到一臉屁,最後落慌而逃還要取消翌日的諮詢會,可算是近年最失敗的諮詢會,回帶看政府就將軍澳的諮詢方法,其實都甚為失敗。


2002年維景灣畔入伙,政府2003年諮詢新填海區幾個方案,4個中有3個是填海賣地起屋,附近的屋民尤其向海的維景灣畔單位,99.99%當然反對填海方案,這些諮詢簡直是多此一問多此一舉。


填海造地方案被附近居民反對實屬必然之事。2003年沙士一役後,政府意識到密度太高的樓宇會導致通風不好,增加傳染病的傳播機會,沙士後決定採立不填海方案,把天晉以南的樓宇逐改低,近海的一排限制在50米,更增加4個通風廊(見上圖),新鮮氣流可進入靠山屋苑。這個最後拍板的新方案降低了將軍澳的規劃人口,由48萬減至45萬。


以上問題其實早巳在97年,前英國鬼的規劃書內提到(見 1992年的規劃 ),將軍澳大廈林立三面還山,盆地一片先天通風極差,加上重型柴油車不斷來往九龍和137區之間,為什麼還要把盆地面積再加大?  填海亦把跨灣大橋變成跨河小橋,實屬不智。


2003年同年,西岸公路沿鯉魚門海岸線高架大橋方案,遭三家村和茶果嶺村居民反對,政府跟著以隧道方案代替天橋,2007年再諮詢新方案,西岸公路從此變成藍田隧道,要在油麗邨對出做一個天橋交匯處,油麗邨2006年入伙,政府又遭油麗邨居民反對。


2011年政府再推新改良方案,把大部份天橋儘量藏在山中,增加綠化面積,但仍受居民反對。順帶一提,跨灣大橋+西岸公路原初計劃是2012年-2016竣工,最後 deadline 是 2021年前一定要完成。 


另一邊廂,2008年,政府想推東南堆填區擴展部份,當年日出康城首都巳入伙,每天飽受堆填區臭味及環保大道污染之苦,跨灣大橋+西岸公路又一拖再拖遙遙無期,2011年政府更推出電子鼻混淆視聽,期圖想用電子鼻否定臭味來自堆填區,視居民臭覺如白痴,居民反對擴建堆填區實屬意料中事。


總括這些諮詢會全是失敗告終,鬧劇原因在於地產霸權走得太快,基建配套卻一拖再拖跟不上。同一時間,政府要打著民主旗幟的話,敢問誰人會贊成在自己家前填海起樓?、建一組天橋?、或擴建堆填區 ?






上圖註明各項工程時間表,跨灣大橋及藍田隧道經巳拖慢進度2年多,但地卻繼續賣樓繼續建,根據政府之前的預測,2012年至2016年應是跨灣連接路竣工的日子,2021年是最後deadline,這條橋一拖再拖,估計2013年之前該有個最後決定,2021年竣工,後事發展如何,大家拭目以待。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跨灣大橋連接路



2012年下旬,將軍澳人口巳達40萬,離最高規劃目標45萬相距不遠,將軍澳最後發展區會是寶邑路以南66-68區、環保大道沿路的峻瀅85區、日出康城86區和工業邨,環保大道每日超過2萬架次,而且差不多一半是重型柴油車,交通擠塞和尾氣污染極嚴重(見 全港最邋遢的街道 - "環保大道" ) 。


註 : 2002年尾港鐡將軍澳段通車


將軍澳隧道亦巳超出每日78,000架次設計流量,2012年每日以達83,000架次(見 環保大道的流量),政府若不再落實興建對外新公路,2015年便會超出容量2成,環保大道和將軍澳隧道都會不勝負荷。另外,日出康城及將軍澳工業邨目前對外交通,環保大道是唯一通道,若環保大道因交通意外、罷駛、抗議而阻塞,出入將會嚴重受影響,新跨海大橋可以提供新的對外通道。最重要的是,來往137區和工業邨的車輛也可繞過將軍澳新市鎮,減低對住宅的影響。



藍田交匯處最新方案


這條連接路規劃了足足20年,(見 1992年的規劃 ),由最初該設計原為一條沿鯉魚門海岸線的高架橋方案 - 名為“西岸公路”,2000年因三家村和茶果嶺村抗議,2003年政府決定改用隧道方案解決收地和填海問題,到2006年油麗邨入伙,油麗邨居民又抗議政府在油麗邨對出建藍田交匯處,香港政府97後之辦事能力,可見一斑。(見 失敗的諮詢會 )




2012年,紅隧是香港最擠塞的隧道,獅隧第二,將軍澳隧道排第三,三條隧道最初設計容量,都是每日78,000架次左右。

                             2012年           2016年        2021年
將軍澳隧道           83,000            96,000        111,000
紅磡隧道             120,000          110,000        109,000          
獅子山隧道           86,000           88,000           80,000

2016年東隧專營權屆滿,政府應會減低東隧收費來分流紅隧,2018年港鐵沙中線竣工,亦會減輕獅隧流量,2021年應是跨灣大橋連接路的最後落成限期,這條大橋落成前,將軍澳隧道有望成為香港最繁忙(最擠塞)的隧道。



D9 環澳道隔音屏設計,最左行車線左轉入日出康城 。 





相關文章

跨灣大橋及藍田隧道方案

跨灣大橋連接路(土木拓展署)

各式舊方案

將軍澳-藍田隧道系列:工程的前世今生

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將軍澳生物柴油廠



生物柴油(Biodiesel) 以動植油或廢食用廚油為原料,經過轉酯化反應、中和、水洗及蒸餾,產生甲酯燃料,生物柴油所使用不同原料來源,香港以廢食用廚油為主要原料。
生物柴油具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特性,污染比石化柴油低,柴油車使用B5 柴油(95% 超低硫柴油+5%生物柴油 ),可降低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HC(碳氫化合物)及PM(懸浮粒子) 排放,而且生物柴油幾乎不含SOx (硫化物),但排放的氮氧化物(NOx) 會增加約10%。生化柴油能源效能較傳統石化柴油低10%,但亦有較佳的潤滑性,可降低引擎金屬之磨損。


相片左上角為 "日出康城"

美國和巴西採用大豆、玉米或甘蔗制造生物柴油,香港則採用隔油池廢油、廢棄廚油、棕櫚油為原料,可以轉廢為能。2007年施政報告參照歐盟的做法,建議所有柴油車輛陸續使用B2或B5 柴油。政府亦要求約 2015年強制售賣 B2或B5柴油點,強制使用標籤,這項要求將有助車主選擇適合其車輛的燃料。



將軍澳生物柴油廠名 ASB Biodiesel ,24小時運作形式,年中無休,每天可生產300 噸生化柴油,但亦會增加環保大道負荷,根據2007年環評,每日來往工廠的重型柴油車每日約200架次。



攝於2012年8月

廠房有20個以上大小不一的儲油缸,全是經水路用躉船運來,上圖2個外表白色儲油缸,運上岸時的連環圖片。


2012年12月,20多米高煙囪巳建成




相關網頁 :

http://www.epd.gov.hk/eia/chi/register/profile/latest/cesb178/cesb_178.pdf

德國 BDI bioenergy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廢物回收率的假像



香港固體廢物回收率由2004年40%,上升至2012年50%,主要原因是2004年開始的三色回收箱計劃,2009年立法實施膠袋徵費和,2010年屯門38區環保園第一期啟用,以及最重要的...........97年香港貧富懸殊嚴重,大量草根階層拾荒者的功勞。


2012年香港每日約有13,300公噸廢物被填放到堆填區,當中包括約9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約1,000公噸污泥,以及3,000公噸建築廢料等。邱騰華預計,至2015年落入堆填區的廢物總量,將由現在每天13300公噸下降至11500公噸,至2018年將進一步下降至8000公噸。


2012年每日13300公噸下降至8000公噸,廢物回收率由2012年49%升至2018年的59%,說得白一點,主要原因並不是香港人環保意識提高了,只是政府落實2013-2018年的幾項設施將會陸續落成。



  1. 2013年中落成的將軍澳廢油廠,可以回收每日約300噸廚油(俗稱萬年油)循環再做,變成具商業效益的生物柴油。
  2. 2013年尾落成的屯門污泥焚化爐,將會把暴增至每日1500公噸的污泥焚化至150噸灰燼,再填放在屯門堆填區。
  3. 2014年初第一個廚餘回收中心,將會在小蠔灣落成,2017年,第二期廚餘回收中心,將會在北區沙嶺落成,2個回收心每天能處理500噸廚餘。
  4. 2018年,石鼓洲焚化爐將會落成,每日能處理3000噸垃圾。

儘管香港都市固體廢物回數率巳經達到50%,並不遜於世界其他大城市。可惜香港人均廢物產生量和棄置量亦在偏高水平。順帶一提,日本人先天為環保,而台北和首爾都實施了垃圾徵費。


     人口(萬)           焚化爐  堆填區   廚餘及廢油回收中心

香港           707                  0             3                     0 
首爾   1000               4    1        6
東京       1230          21    1        0
新加坡    600             4    1        0
北京   2,010              1   12        1
廣州   1,270              1    2        0

台北巿    680               3    1        1


除了中國大陸,香港處理廢物的方法,比起鄰近其它大城市亦甚為落後。出身建築業的黃錦星上台,他的幾個大方應是:(1)  提倡 beam plus 的綠色保建築、(2) 垃圾徵費、(3) 焚化爐、(4) 擴建將軍澳堆填區。





上圖是政府 2011年規劃,黃錦星除了沿著邱騰華巳落實的繼續走,就是要加入綠色建築一環、徵收垃圾費、落車焚化爐選址和最棘的..........擴建將軍澳堆填區。


重申,本人並不反對擴建堆填區和延續137區填料庫,但對環保大道柴油尾氣則極為反感,如政府繼續容許每日8000架次的重型柴油車來往環保大道,任由環保大道NOx 和PM2.5 毒害市民,與此同時,跨海大橋一拖再拖,亦沒長遠規劃水路運輸減少陸路運輸,來往環保大道的重型柴油車有增無減,妄顧附近居民建康,唔反你才怪。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電子鼻



邱騰華在任期間,推行屯門環保園、膠袋徵費、落實污泥焚化爐和興建廚油回收中心、把廢物回收率推上50%的水平,成績有目共睹,但對一些民生爭議的事項,邱騰華就顯得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果,最經典例子莫過於3件事,(一) 提議的士小巴司機,在夏天停車熄匙,(二)擴建將軍澳堆填區,(三) 安裝電子鼻分析臭味來源。


將軍澳臭味問題一直困擾居民,但政府從沒有承認堆填區是臭味源頭。屯門堆填區2公哩內只有下白泥村約100村人居住,新界北堆填區2公哩內人約有2仟人居住,然而,將軍澳堆填區2公哩內超過4萬人居住,85區峻瀅和86區日出康城正不斷興建筷子樓,環保大道2旁工業區大興土木,人口密度不斷增加,環保大道2旁屏風效日趨嚴重,臭味和柴油尾氣不斷滋擾附近居民。


政府對這些問題視若無睹,卻用電子鼻來否定幾十萬人的人肉鼻。電子鼻採用 EDMS consulting limited 的硬件儀器,而理工大學則負責軟件的巡查監測,分別在維景灣畔和堆填區裝設電子鼻來偵察臭味來源,電子鼻記錄每日天氣、風向、風速、濕度等資料,以儀器分析2套相距2公哩電子鼻的"臭味指紋",分析其化學成份,如發現相同時間內,2部電子鼻都偵察到相同的臭味指紋,就可證實臭味來自堆填區,如果證實不到,就可能會再揼錢設置更多電子鼻在將軍澳各區屋苑。



維景灣畔電子鼻,旁邊是陳繼偉先生。
距離維景灣畔另一端堆填區,擺放電子鼻小屋仔,在堆填區入口位置。 


這套斥資700萬的科學的昂貴玩意,簡直是政府偽善表現的佼佼者,表像是利用科學判斷臭味來源,實情是用科學來蒙敝市民胡混過關。由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電子鼻運作期間,政府不斷放風說根據電子鼻分析,臭味"未必"來自堆填區,1年運作期早巳完結,2012 年1月電子鼻亦被拆除,2012年7月邱騰華落台,政府仍沒有公布電子鼻詳細科學報告。可幸是隨著環境局新任局長黃錦星上台,這個偽科學玩意巳不了了之


政府當初希望用客觀的科學方法來偵察臭味來源,電子鼻本身只是儀器並沒有錯,問題在於政府運用得甚為偽善兼且有頭無尾,正正就表露了政府為求延長將軍澳堆填區壽命,不惜制造科學假像來蒙蔽市民,洗了700萬公帑卻沒交代一份令人信服的報告。



環保署話辯稱經電子鼻科學分析,維景灣畔收集的臭味不是垃圾,而是類似污水"指紋",堆填區那些垃圾滲濾液不就是世界最臭的污水嗎,還想老屈將軍澳污水處理廠 ? 




你斥資700萬來造偽科學,這邊就用100萬來反駁,有趣的是,兩個調查都是理工大學負責,理大收2家茶禮,真令人羡慕嫉妒恨。


相關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