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填料庫的母親 - "保護海港協會"?


相片來源: 地產小子 blog

  • 1994年,環保人士開始關注維港填海工程,並展開了不少保護維港運動。
  • 1995年保護海港協會成立,主席徐嘉慎,副主席陸恭蕙。
  • 1996年保護海港協會得到17萬市民簽名,陸恭蕙以私人草案形式,將《保護海港條例》提交立法局。
  • 1997年立法會大比數通過,逼使港督彭定康成立 《保護海港條例》 。
  • 1998年主權移交後,反對填海聲音有增無減,以保護海港協會為首多個環保團體,再成功逼使政府暫緩及檢討東南九龍及添馬艦對出填海工程。
  • 1999年,董建華施政報告中,承諾儘量減少填海。
  • 2001年,港島青洲134公頃填海計劃正式擱置。
  • 2003年,透過司法覆核,逼使「灣仔填海計劃第2期」、「中區填海計劃第3期」取消工程。同年,徐嘉慎收到2封恐嚇信辭任主席一職,陸恭蕙接任主席一職。
  • 2005年,政府在中環填海計劃上勝訴。同年,政府成立諮詢性的"共建維港委員會",聽取市民意見。
  • 2010年,保護海港協會指出,政府在填海工程,採取非常謹慎和過於消極的做法,以 至一些有迫切需要的小型填海工程亦被政府否決,協會收到不少投訴。林鄭月娥表示歡迎協會的建議。
  • 2011年,保護海港協會去信發展局,建議放寬維港小型填海作公眾用途,林鄭月娥開腔感謝曾與政府對簿公堂的協會和前主席徐嘉慎「釋出善意」
  • 2012年,陸恭蕙應梁振英之邀出任環保局副局長。




  • 1994年,將軍澳137區開始填海。
  • 2000年,竹篙灣迪士尼400公頃地盤急需大量填料作填海之用,政府在蒲台以西挖海砂,浪費金錢影響海洋生態。
  • 2001年,137區104公頃填海工程完工。
  • 2002年,政府更改137區土地用途,用作臨時暫存填料地方,限期為2002年至2007年
  • 2003年,政府更改屯門38區土地用途,用作暫存填料地方,限期為2003年至2008年
  • 2004年,中國國家海洋局與香港廖秀冬簽訂了"香港廢棄物跨區傾倒管理工作合作安排",為填料出口台山簽定合作協議。
  • 2005年,屯門38區填料庫躉船停泊處,由本來約300米伸延至400米,填料貯存高度由35米加至40米,貯存量與將軍澳相若。38區運作期再延期至2009年中。
  • 2007年,開始用躉船把填料運往170公哩外台山,香港需付$70/噸給台山市政府。
  • 2008年,將軍澳137區續期6年
  • 2009年,屯門38區續期6年
  • 2010年,10大基建動工,將會產生大量填料。
  • 2011年,137區開始建造6具填料運輸帶,完工後137區每日可處理50,000噸填料
  • 2012年,137區每日處理的填料量,由每日17,000噸升至30,000噸


1842年,香港開埠後第二年,便已進行非正式填海工程。當時,香港島、中環、皇后大道及雲咸街的興建造成大量泥頭(填料),為免搬運至其他地區存放,便直接把泥頭扔落維港,更可擴大陸地的發展面積。上世紀1997年前,香港仍用這種持之以恆的填海方法處理每日達幾萬噸填料,如果太多就棄置在堆填區扔掉,需要多些土地儲備又不夠填料填海,就乾脆移山填海一舉兩得。



2004年的《保護海港條例》除了保護維港,亦減少土地供應令樓價不斷上升,更催生了2個臨時了10年的怪物填料庫,把填料運上170公哩每日額外制造50公噸碳排放,最要命的是,每日來往環保道的泥頭車,不停運送填料的幾仟輛泥頭車有毒尾氣。


2012年,陸恭蕙出任環境局副局長,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的陸恭蕙,亦十分關注空氣污染問題,本人衷心希望她出任環境局副局長後,適度開放填海區域,適度使用填海解決填料問題,落實九龍東設置填料躉船轉運站,以水路運載填料出入填料庫,最重的是解決環保大道柴油尾氣問題。






相關網頁:

一篇關於徐嘉慎文章

5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