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殖民時代,英國鬼管治下的香港好像比較公平,港島都有些厭惡性設施,例如舊式焚化爐,全港有3個焚化爐,1個在港島堅尼地城,港島的垃圾在港島處理,不用跨區處理比較低碳,亦可減少對路面的負擔。
上圖為堅尼地城,左方短煙囱位置是屠房,右方2支長煙囱是舊式焚化爐,2項設施在上世紀90年代巳停止運作,2008年左右巳折卸,地皮轉作新港鐵站應用。屠房巳集中在上水及長沙灣屠房處理,垃圾就由九龍及新界三個策略性堆填區處理。上世紀堅尼地城有焚化爐之外,還有水泥廠、屠房、傳染病院、殮房等。
堅尼地城屠房,上世紀末巳停止運作,2008年拆卸。
堅尼地城現只剩下一個廢物轉運站,亦是在地下岩洞內運作,把垃圾壓縮至密封式防漏防臭氣貨櫃,一個貨櫃可載24噸垃圾,約等於5-6個垃圾車的容量。再用躉船運去屯門堆填區處理。
港島東柴灣有2個厭惡性設施,就是柴灣廢物轉運站和柴灣填料轉運站,2個轉運站就在毗鄰相距不足50米,上圖是柴灣廢物轉運站,亦是利用貨櫃經水路運往屯門堆填區處理。
柴灣公眾填料轉運站俯瞰圖,應是港島比較滋擾的厭惡性設施,時有擠塞,港島亦有些臨時填料轉運站,例如港鐡西港島綫挖掘隧道的泥頭,在堅尼地城亦有個臨時填料轉運站,這些轉運站的泥頭都是經躉船,運往將軍澳137區或屯門38區填料庫。
港島一定要有英泥廠嗎? 我想這就是港島文化,把厭惡性設施全搬往九龍和新界,就把這個英泥廠都搬來將軍澳吧,一件污二件穢三件都無X所謂,137區一定夠位擺(笑)。
![]() |
2010年垃圾處理路線圖 |
相信大家巳明白,97年後,港島垃圾和泥頭全巳運往九龍或新界處理,屠房亦集中在上水或長沙灣處理,再看上圖,上圖是2010年全港處理垃圾的路線圖,屯門和打鼓嶺堆填區都有附屬的廢物轉運站,可以把垃圾壓縮再用貨櫃,經陸路甚至水路運往2個堆填區,減少柴車垃圾車對周遭環境的滋擾,惟獨將軍澳堆填區這個孤兒仔,沒有任何廢物轉運站輔助,沒有24噸的貨櫃載垃圾,全用只有4噸載重的舊式垃圾車,只經陸路亦只是唯一一條陸路----> 環保大道,連同137區填料庫,每日10,000輛架次重型柴油車來往環保大道,把垃圾及泥頭運往將軍澳堆填區及137區填料庫處理。
最有趣的是,柴灣轉運站的垃圾不運來只有2公哩的將軍澳堆填區,卻要轉接地運去30公哩外的屯門堆填區,為什麼?
![]() |
1989年原本規劃的垃圾路線圖 |
原來1989年規劃時,柴灣垃圾是經水路用躉船運來將軍澳堆填區,西貢亦有個廢物轉運站,後來2個都不了了之。廿年後今日,策略性堆填區規劃明顯走了樣,最大的受害者應是環保大道兩旁的居民。
這張2002年的圖比較清楚,2010年九龍灣廢物轉運站關閉,關閉原因估計是私營垃圾車寧願去免費的將軍澳堆填棄置垃圾,也不願意去一個要支付$50/噸的九龍灣廢物轉運站。
將軍澳堆填區應是3個唯一個完全開放而又免費的堆填區,這令到九龍灣廢物轉運站關閉外,亦做成全港大部份老化又污糟的私營垃圾車,全都駛來將軍澳堆填區,亦做成今日環保大道這個污煙瘴氣的境況。
年份 食環署的 食環署外判承辦商的
垃圾收集車數目 垃圾收集車數目
2006 182 108
2007 167 117
2008 160 117
2009 149 122
2010 153 125
垃圾收集車數目 垃圾收集車數目
2006 182 108
2007 167 117
2008 160 117
2009 149 122
2010 153 125
註: 食環署的 153輛垃圾車全都是密封式歐盟5型垃圾車。
親愛的香港政府、新愛的CY、親愛的林鄭和黃錦星先生,相信你們這些達官貴人全住在港島區,你們還好意思繼續擴建將軍澳堆填區 ? 不要緊,公平些吧,可不可以在港島處置你們自己生產的垃圾和泥頭,請勿再把港島生產的垃圾和泥頭,全搬到九龍和新界處理,不會加重路面負擔,不用跨區處理亦可減碳排放每年幾萬噸。最低限在將軍澳跨海大橋建成之前,建個轉運站用貨櫃經水路運入137區好不好 ?
相關網頁 :
NO MORE!!!-_-
回覆刪除密閉封口式歐盟Air EURO!5型垃圾汽車
刪除提供自動清洗Air EURO!5型垃圾汽車新服務己離開㗎!
刪除並唔係厭惡性設施!無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