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九龍東新廢物轉運站選址



  • 1989年,政府承諾建立一個廢物轉運站的網絡,作為長遠廢物處置策略的一部份。
  • 1990年,第一個廢物轉運站,九龍灣廢物轉運站落成,建造費2.15億。
  • 1993年,柴灣廢物轉運站落成,建造費4.13億。
  • 1995年,沙田廢物轉運站落成,建造費2.01億。
  • 1997年,政府分階段開放廢物轉運站予私營垃圾收集商使用。第一階段開放的是沙田和柴灣轉運站。
  • 1998年,堅尼地城和西九龍廢物轉運站相繼落成,建造費6.37億及7.7億。
  • 1999年,離島及北大嶼山廢物轉運站落成,建造費3.03億及2.38億。同年,政府建議在觀塘碼頭或茶果嶺裝卸區,另建一個新廢物轉運站,以水路方式運載垃圾貨櫃往堆填區。
  • 2002年,新界西北廢物轉運站落成,2.16億。
  • 2005年,為延長將軍澳堆填區壽命,政府竟關閉九龍灣廢物轉運站,所有九龍東公營垃圾車轉往沙田轉運站,政府預計新轉運站將於2012年落成。
  • 2007年,政府計劃清拆近半個茶果嶺寮屋區及臨海一個200米長的貨物起卸區,興建面積達2.5公頃的全港最大物料回收及廢物轉運站,200米碼頭作躉船轉運站。每日可處理3000公噸來自東南九龍的固體廢物,預計2010年中啟用(笑)。
  • 2011年8月,茶果嶺裝卸區停止運作。
  • 2012年,除沙田轉運站,其餘6個廢物轉運站巳開放予私營垃圾收集商,、堅尼地城、西九龍、北大嶼山、新界西北及馬灣廢物轉運。廢物轉運服務收費是按棄置廢物重量計算,而每個廢物轉運站的收費水平不一,每公噸由30元至110元不等。




香港現有7個廢物轉運站,第一個是九龍灣廢物轉運站,1990年開始運作,圖中橙色的是垃圾車,藍色的是垃圾貨樻。轉運站目的是把5輛垃圾車的垃圾,壓縮入一架特製貨櫃內,特製貨櫃有防漏防臭功能,亦可減少垃圾車對環境和路面的滋擾。





上圖為巳空置的九龍灣廢物轉運站,吸納量1800噸,僅次於西九龍2500噸,2005年關閉九龍灣垃圾轉運站,15年合約期結束後,2007年政府把荒廢的轉運站轉為電子回收中心。蓋棺定論,這是香港第一個轉運站,關閉決定可算是相當失敗,從沒對私營垃圾車開放,亦沒有駁船碼頭,15年運作期之中只有頭3年,根據最初規劃把垃圾運往最近的將軍澳堆填區,之後12年因想延長將軍澳堆填區壽命,竟把垃圾運往屯門或打鼓嶺堆填區。




2005年巳停止運作的九龍灣舊廢物轉運站


這個巳停運的轉運站亦簡接造成今日環保大道的惡劣情況,每日幾千輛重型柴油車出入將軍澳堆填區,對附近居民尤其日出康城造成極大滋擾。






google map 鳥瞰圖,清楚見到觀塘至茶果嶺延綿約1公哩的海岸線,政府建議的3個東南廢物及填土駁船點選址均在這裡。

A:   麗港城對出的茶果嶺裝卸區
B:   茶果嶺村對出茶果嶺的裝卸區
C:   高嶺土礦場
D:   觀塘碼頭


2011年中,茶果嶺裝卸區巳清場。






2011年,曾蔭權在施政報告提出要將九龍東打造成新的核心商業區,半年後,發展局局長林鄭開展「起動九龍東」的行動,觀塘工業區正式改名成觀塘商貿區。新廢物轉運站選址之一觀塘碼頭,要預留給環保輕鐵接駁站及行人海濱公園。



黃錦星公司設計的零碳天地,九龍東未來地標之一。





未來觀塘商貿區會有有量住宅、寫字樓、休憩文娛藝術地帶,以不容許每日幾百輛垃圾車出入,政府現在以茶果嶺裝卸區為第一選址,我想選用高嶺礦場的岩洞甚微,因要處理茶果嶺村的搬遷和賠償問題,而且高嶺礦場亦是藍田隧道交匯處的選址,2項大型設施都在高嶺礦場置機會甚微,應要讓路給藍田隧道交匯處。





安達臣模擬圖,前方為秀茂坪區,山的面便是將軍澳區。
除茶果嶺裝裝卸區為廢物轉運站選址,為了減低對茶果嶺一帶環境及路面影響,估計政府或會在安達臣發展區建造一個岩洞式廢物轉運站,安達臣位處於九龍和新界之分間線上,又位於觀塘和將軍澳之間,方圓1公哩內有60萬人口,包括四順、秀茂坪、寶達、藍田、清水灣以及將軍澳區。






上圖是安達臣其中一個方案,有2個地方預留予"岩洞發展",左方有一大片綠化帶是骨灰龕理想地方,右方這片比較大的岩洞就應適合做廢物轉運站。


將軍澳堆填區擴展計劃隨時胎死腹中,就算擴展成功亦只能處理建築廢物,每日九龍東/將軍澳/西貢超過1000噸家居垃圾,把垃圾長途跋涉送往沙田或西九廢物轉運站不是長遠辦法,政府隨要在茶果嶺海皮建一個有駁船碼頭的廢物轉運站外,考慮在安達臣建造一個小型廢物轉運站,可分流茶果嶺轉運站部份廢物,可減少茶果嶺轉運站對麗港城、茶果嶺及觀塘一帶道理和環境的滋擾。更重要一點,安達臣是新區,未有人居住,未有區議會,未有反對聲音。






相關網頁 :

什麼是 "廢物轉運站"

起動九龍東網頁

安達臣發展計劃諮詢文件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112/12/lcq9c.htm

http://the-sun.on.cc/channels/news/20050414/20050414014350_0001.html


1999年東南九龍(舊機場一帶) 發展可行性研究,以下是有關廢物轉運站(RTS)
和填土駁運碼頭(PFBS) 的內容。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上世紀的將軍澳






1986年







左邊為1976年的將軍澳,右邊為1996年的將軍澳。 



睇唔明?  看這個吧..........









1976年的將軍澳修船廠,位置大約是現在的港鐵寶林站。



 照片來源 : 維基、中央圖書館


厭惡性設施的分佈



上世紀殖民時代,英國鬼管治下的香港好像比較公平,港島都有些厭惡性設施,例如舊式焚化爐,全港有3個焚化爐,1個在港島堅尼地城,港島的垃圾在港島處理,不用跨區處理比較低碳,亦可減少對路面的負擔。





上圖為堅尼地城,左方短煙囱位置是屠房,右方2支長煙囱是舊式焚化爐,2項設施在上世紀90年代巳停止運作,2008年左右巳折卸,地皮轉作新港鐵站應用。屠房巳集中在上水及長沙灣屠房處理,垃圾就由九龍及新界三個策略性堆填區處理。上世紀堅尼地城有焚化爐之外,還有水泥廠、屠房、傳染病院、殮房等。






堅尼地城屠房,上世紀末巳停止運作,2008年拆卸。





堅尼地城現只剩下一個廢物轉運站,亦是在地下岩洞內運作,把垃圾壓縮至密封式防漏防臭氣貨櫃,一個貨櫃可載24噸垃圾,約等於5-6個垃圾車的容量。再用躉船運去屯門堆填區處理。




港島東柴灣有2個厭惡性設施,就是柴灣廢物轉運站和柴灣填料轉運站,2個轉運站就在毗鄰相距不足50米,上圖是柴灣廢物轉運站,亦是利用貨櫃經水路運往屯門堆填區處理。





柴灣公眾填料轉運站俯瞰圖,應是港島比較滋擾的厭惡性設施,時有擠塞,港島亦有些臨時填料轉運站,例如港鐡西港島綫挖掘隧道的泥頭,在堅尼地城亦有個臨時填料轉運站,這些轉運站的泥頭都是經躉船,運往將軍澳137區或屯門38區填料庫。






港島一定要有英泥廠嗎?    我想這就是港島文化,把厭惡性設施全搬往九龍和新界,就把這個英泥廠都搬來將軍澳吧,一件污二件穢三件都無X所謂,137區一定夠位擺(笑)。




2010年垃圾處理路線圖


相信大家巳明白,97年後,港島垃圾和泥頭全巳運往九龍或新界處理,屠房亦集中在上水或長沙灣處理,再看上圖,上圖是2010年全港處理垃圾的路線圖,屯門和打鼓嶺堆填區都有附屬的廢物轉運站,可以把垃圾壓縮再用貨櫃,經陸路甚至水路運往2個堆填區,減少柴車垃圾車對周遭環境的滋擾,惟獨將軍澳堆填區這個孤兒仔,沒有任何廢物轉運站輔助,沒有24噸的貨櫃載垃圾,全用只有4噸載重的舊式垃圾車,只經陸路亦只是唯一一條陸路----> 環保大道,連同137區填料庫,每日10,000輛架次重型柴油車來往環保大道,把垃圾及泥頭運往將軍澳堆填區及137區填料庫處理。


最有趣的是,柴灣轉運站的垃圾不運來只有2公哩的將軍澳堆填區,卻要轉接地運去30公哩外的屯門堆填區,為什麼?


1989年原本規劃的垃圾路線圖

原來1989年規劃時,柴灣垃圾是經水路用躉船運來將軍澳堆填區,西貢亦有個廢物轉運站,後來2個都不了了之。廿年後今日,策略性堆填區規劃明顯走了樣,最大的受害者應是環保大道兩旁的居民。



這張2002年的圖比較清楚,2010年九龍灣廢物轉運站關閉,關閉原因估計是私營垃圾車寧願去免費的將軍澳堆填棄置垃圾,也不願意去一個要支付$50/噸的九龍灣廢物轉運站。

將軍澳堆填區應是3個唯一個完全開放而又免費的堆填區,這令到九龍灣廢物轉運站關閉外,亦做成全港大部份老化又污糟的私營垃圾車,全都駛來將軍澳堆填區,亦做成今日環保大道這個污煙瘴氣的境況。



年份  食環署的      食環署外判承辦商的
    垃圾收集車數目   垃圾收集車數目

2006   182         108
2007   167         117
2008   160         117
2009   149         122
2010   153         125


註: 食環署的 153輛垃圾車全都是密封式歐盟5型垃圾車。


親愛的香港政府、新愛的CY、親愛的林鄭和黃錦星先生,相信你們這些達官貴人全住在港島區,你們還好意思繼續擴建將軍澳堆填區 ?   不要緊,公平些吧,可不可以在港島處置你們自己生產的垃圾和泥頭,請勿再把港島生產的垃圾和泥頭,全搬到九龍和新界處理,不會加重路面負擔,不用跨區處理亦可減碳排放每年幾萬噸。最低限在將軍澳跨海大橋建成之前,建個轉運站用貨櫃經水路運入137區好不好 ?   




相關網頁 :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不對稱的西貢區



綠色部份是西貢,面積 11,675公頃,人口4萬,大部份為郊野公園綠化地帶,香港的後花園。

藍色部份是將軍澳新市鎮,面積只有 1,005公頃,人口達40萬,厭惡性設施有污水處理廠、堆填區、137填料庫、生化柴油廠等





2個地方都是西貢區議會管轄的地方,9%面積的將軍澳新市鎮就住了90%人口,大量厭惡性設施亦規劃在人口稠密的將軍澳區,每日超過2萬架次車輛來往環保大道,空氣污染嚴重。






上圖就是分隔西貢和將軍澳2個區域的山脊,釣魚翁山、廟仔墩、田下山,左方西貢區碧海藍天大小清水灣沙灘,右方可以見到日出康城和東南堆填區、137填料庫及工業邨。

最有趣的是,右方是我住的日出康城,想去左方只有2公哩外的清水灣或行山徑,卻沒有路由環保大道行上衞奕信徑釣魚翁段,要搭地鐡轉小巴才可到達清水灣。左方郊野公園有最少5條路可以行上衞奕信行山徑。






10年前還可以由環保大道攀過山脊再清水灣,漁農署近年在這區種植大量灌木,堵塞了原本左右互通的山路。



搬來日出康城才發覺臭味和柴油車尾氣問題非常嚴重,亦開始探究這區的怪異規劃,最不瞭解是............政府既然立心要在環保大道2旁劃成工業邨、堆填區、填料庫這些厭惡性設施,1997年又為何把86區由工業區變成住宅區呢?   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推算香港政府97後就被地產霸權牽著鼻子走,日出康城應是董建華年代,八萬五計劃的遺腹子。





相關網頁 :

非法棄置垃圾

全港最邋遢的街道 - "環保大道"